2004/12/20
十年有誠/十年有成 回顧臻品十年歷程
新聞剪影|典藏雜誌2000年8月號/秦雅君
台灣當代藝術市場的崛起,幾乎也是近十年的事,在這十年間,國內各地均有畫廊嘗試推動此一領域,然而在台灣收藏族群口味變化快速,以及不斷有新的籌碼被引進的情況下,畫廊產業為因應市場需求而調整經營內容實屬正常,但也有不少畫廊長久以來仍然堅持初衷,今即以九月將屆滿十周年的台中臻品藝術中心的十年回顧,作為回顧台灣當代藝術市場的一個切面,看看在十年間台灣政經及藝術生態的演變之下,如此一家以經營當代藝術為主軸的畫廊,是如何在時代的脈動中尋找經營的介入點,以及所反映出的當代藝術面貌。歐洲切入,台灣植根一九九一年成立的臻品藝術中心,初期以介紹法國藝術家作品為主,當時包括多索、金斯基、沃朗、尤西巴瑞、莫黑諾、賓卡斯、波菲爾、迪札尼、普萊、拉波德、勒莫等藝術家作品均在其列。當時中部地區藝術收藏人口不多,喜好亦不明顯,因此多以裝飾性之作品為購買導向,展出之作品價位偏高,因此,只能吸引少數有經濟能力者。比較特別的是畫廊除了辦展之外,也力邀展出藝術家到台灣參加開幕酒會。一九九二年,前《雄獅美術》主編王福東加入臻品任藝術總監,與臻品負責人李臻餘、張麗莉共同規劃出以台灣當代藝術為主軸的經營方向,自此也確立了臻品之後的定位。從此年臻品所推出的展覽內容即可明顯看出重大的轉型。包括黃銘哲、王福東、梅丁衍、楊茂林、曲德義、周邦玲、鄭君殿等國內或自國外學成返國的年輕創作者,均於九二年間提出個展,而二週年慶以「第三波攻勢:新生代的崛起」為題,也宣示了臻品以崛起之台灣新生代為標的理想。此時臻品的展覽空間也由原來的地下一樓擴大為三層樓約二百坪的展場,也開始了臻品贊助年輕藝術家的方式,九二年的個展幾乎均為當時的贊助畫家。第一檔推出的黃銘哲個展,與省美館同步展出,未開幕前,臻品的作品便已銷售一空。當時市場景氣之佳以及觀眾對當代藝術的興趣勃發可見一斑。如此回應為臻品轉型當代藝術打了一針強心劑,也對自己的選擇更加篤定。前進國際,南北串聯九三年起,挾國內成功的經驗,臻品更進一步積極往國外發展,參加了日本第三屆東京TIAS國際藝術博覽會、美國芝加哥國際藝術博覽會、香港亞洲藝術博覽會等多項國際展演。展出作品以代理藝術家為主,受到相當的矚目,也有不錯的市場反應。而除了延續贊助畫家的展覽之外,這一年中也嘗試與台南新生態藝術環境作贊助畫家的交流展出,以同業間以及跨地域性的配合,逐步落實王福東當時所提出「為使台灣新生代美術的推演,得以在島內的北中南三區順利串聯」的理想。九四年,臻品與國外市場的互動更進一步,嘗試與國外畫廊進行交流展。「台灣↓香港展」即是與香港三行畫廊合作進行台灣與香港兩地的展出。當時參展的藝術家包括曲德義、楊智富、楊茂林、李民中、李茂成、倪再沁、董振平、陳慧嶠等。在參展藝術家的人選及媒材上已顯現出朝向更多元發展的企圖。同年臻品正式簽下代理藝術家,名單包括黃銘哲、曲德義、楊茂林、張正仁、梅丁衍、王福東、宮重文、楊仁明、鄭君殿等九位。週年慶的同時,也特別以代理畫家聯展的形式,展名「颱風季節——現代藝術在台灣」,標示了臻品經營台灣現代藝術的決心,「颱風」是台灣特有的氣候變化,而台灣的藝術家就是在這樣的獨特氛圍下,醞釀了屬於自己的藝術理念與作品特質。此時臻品所代理的藝術家年齡及藝術風格互異,而共有的特徵是,在八○年代解嚴前其創作都面臨重要的轉變期,且共同經歷了社會結構崩解轉型的緊張氛圍,創作的養成期分別自七○年代跨越至八○年代的前半期。當代藝術的媒材十分豐富多元,因此,九五年時臻品也開始推出多檔立體作品的展出,作品媒材以陶居多,包括立體作品聯展、宮重文及陳淑耘陶藝展、薩燦如及蘇玉珍雙個展等,市場反應極佳,顯見中部地區藝術喜好者對陶藝亦情有獨鐘。當然,也可能是因為臻品連續打出當代藝術及代理畫家的作品,在接受程度上仍有一段距離,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經營及消化,於是,淺顯易懂且可以用手、用心去感覺的陶藝作品,就廣受收藏者的喜愛。 深刻回顧,永續前瞻一九九五年臻品希望以宏觀、史觀的角度來記錄藝壇的現況。週年慶展「台灣傳奇——現代繪畫在台灣」便嘗試將當時台灣現代繪畫的部份作品齊聚一堂,期望可以鼓勵現代繪畫創作的風氣,同時提供觀者台灣近十五年來的成長歷史。
一九九六年是臻品時空轉換的一年,從復興路舊址遷移至忠誠街。此時展覽空間變小了,但是展場變的更精緻些。遷移後來客人數明顯增加,可能與位居住商區,過客頻繁有關。此時與忠誠街尾的「帝門藝術中心」及公益路的「現代畫廊」成為鄰居,也使得此區域成為推動當代藝術的重要據點。九五年臻品終止與藝術家的代理合約,而於九六年推出的「臻品藝術家10力出擊」也成為臻品代理畫家的完整演出。本年除了於畫廊展出之外,也參與了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這一次的雙重出擊,獲得許多實質的鼓勵。六週年慶「發現台灣美術的新力量」是臻品由舊址遷移後的第一檔週年慶展,此時也嘗試朝向過去及未來進行反省與探索。此展覽的命題及定位是在經歷前二年的摸索與現象觀察之後,深度體驗自我檢視的必要。內容除了八○及九○年代浮出檯面的藝術家之外,發現新的藝術家及優秀的藝術作品也是臻品持續推展現代藝術的主要目的。策劃此展具有三個意義:一是呈現一份較完整的藝術家「名單」;二是希望將平時不太活躍但作品風格明確且鮮明的藝術家作品介紹出來;三是推薦作品成熟穩健的新面孔。九七年,臻品更加積極發掘藝壇新秀的動作,也策劃了第一屆的新人展,希望能提供一個空間讓年輕創作者有發表的舞台,也為藝術愛好者提出另一些不同的創作風貌。當時以公開徵件及推薦方式,遴選出陳明才、李宜全、蔡佩芬、朱友意、盧建昌、彭賢祥、劉時棟以及鄢繼嬪等八位藝術家。這些當年的「新人」如今在藝術表現上也都已有各自的一片天空。「堅持是經營當代畫廊必備的特質;延續是經營當代畫廊必備的精神」,惟有在不斷的堅持與延續的時間中才可以累積厚度,也才能累積出份量,藝術家必須經得起時間與空間的檢驗,而畫廊更是如此。七週年的同時,臻品推出「堅持與延續——當代藝術收藏展」將七年來臻品所收藏的許多台灣當代藝術的作品及少部份海外華人的創作同步展陳,也趁此機會回顧了臻品走過的歷程軌跡。自九六年開始,臻品即與北中南的畫廊同業陸續策劃專題性展覽,並以北中南三地作巡迴或同步展出。如「女味一甲子」專題研究展便是由台北龍門畫廊、誠品畫廊、台中臻品藝術中心以及台南新生態藝術環境共同策劃、同步展出,為六○年代以降的女性藝術創作提出一個專題探討,在展覽中可以一窺不同時代下女性藝術創作形式表現的異同。九七年新人展開始並成為每年度的規劃,九八年臻品則首次與台南藝術學院造型研究所畢業生合作展出,分別展出張秉正、彭賢祥、潘娉玉、許嘉容等四位創作者作品,此後臻品也成為藝術學院爭相尋求的展出空間。放大視野,歷久彌新在以往的週年慶展時,臻品的焦點多放在台灣當代藝術的佼佼者,九八年則推出「拓——海外華人當代藝術展」,期望將關心的視野延伸出去,關心那些海外的華裔創作者,他們或許不是在台灣成長,但卻與台灣藝術圈及藝術市場有著密切的關連。這些擬定展出的海外華人藝術家名單,企圖澄清近幾年來對台灣美術史的狹隘詮釋,也期望探討海外華人在面對祖國及居住國的文化悲情下不同藝術主體與自我主體的困境。九八年台北雙年展首度邀請外籍策展人入主,期望藉此朝向國際藝術展演邁進,由日籍策展人南條史生策劃的「欲望場域」展引起國內許多的討論。其中邀請日本女藝術家草間彌生風格獨特的作品展出,也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的目光。九九年,臻品在因緣際會下與代理草間作品的日本MoMA畫廊合作,並聯合台北皇冠藝文中心一同舉行草間彌生個展,展覽期間每日吸引大批藝術愛好者觀賞,成為一場既叫好也叫座的展出。這一年,也是台灣遭逢巨變的一年,九二一大地震,為國內帶來了許多傷害,而大環境的衝擊,對各行各業影響皆遠,藝術產業亦然。僅以畫廊為例,檔期無法順利推展,更遑論業績會出現什麼奇蹟。但臻品依然堅持辦展,只是在傳媒的部份以低調處理。慶幸的是,在這一次的浩劫中並沒有太大的損失。九週年,臻品推出「歷玖彌新——台灣美術進化觀」旨在呈現臻品九年來的經驗並在新世紀來臨時,開創美術新精神。基於多年來對台灣美術生態的觀察,希望藉著策劃此展,呈現六○至八○年代活躍於國際舞台的台灣美術前輩們的創作,同時介紹出九○年代的後起之秀。志同者眾,生機無限二○○○年,臻品也將邁入第十一個年頭,八月間將推出的十週年慶展以「經過存在」為名,表現出重視過程大於成果的心情。十年的過程,絕對是長時間的經驗與累積,有的時候,僅觀諸結果是不足以判斷過程的曲折與艱辛,因此臻品將同時邀請藝術家的手稿與創作參展,以完整呈現藝術家從創意產生到作品完成的路徑,也藉此諭示創作的過程大於等於完成作品的觀念,同理於一個推動當代藝術的畫廊亦然。十年的時間裡,台灣藝術市場生態也隨著大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產生消長,臻品在其中亦經歷了種種高低起伏。許許多多的台灣創作者在這裡被推上藝術舞台,而曾經陪伴著成長的年輕藝術家,如今也多是國內當代藝術的中堅分子。雖然在初初進入藝術市場時,即體會到成功的滋味,但在遭逢困阻時臻品並沒有輕易轉向或退出,而是堅持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用心耕耘,在現實的市場環境中,實非易事。更可喜的是,相同的例子決不止臻品一家,這也正是國內當代藝術在並非市場主流的環境中,仍能時時顯現旺盛生機的一股重要力量。備註:相關資料由臻品藝術中心提供。
一九九六年是臻品時空轉換的一年,從復興路舊址遷移至忠誠街。此時展覽空間變小了,但是展場變的更精緻些。遷移後來客人數明顯增加,可能與位居住商區,過客頻繁有關。此時與忠誠街尾的「帝門藝術中心」及公益路的「現代畫廊」成為鄰居,也使得此區域成為推動當代藝術的重要據點。九五年臻品終止與藝術家的代理合約,而於九六年推出的「臻品藝術家10力出擊」也成為臻品代理畫家的完整演出。本年除了於畫廊展出之外,也參與了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這一次的雙重出擊,獲得許多實質的鼓勵。六週年慶「發現台灣美術的新力量」是臻品由舊址遷移後的第一檔週年慶展,此時也嘗試朝向過去及未來進行反省與探索。此展覽的命題及定位是在經歷前二年的摸索與現象觀察之後,深度體驗自我檢視的必要。內容除了八○及九○年代浮出檯面的藝術家之外,發現新的藝術家及優秀的藝術作品也是臻品持續推展現代藝術的主要目的。策劃此展具有三個意義:一是呈現一份較完整的藝術家「名單」;二是希望將平時不太活躍但作品風格明確且鮮明的藝術家作品介紹出來;三是推薦作品成熟穩健的新面孔。九七年,臻品更加積極發掘藝壇新秀的動作,也策劃了第一屆的新人展,希望能提供一個空間讓年輕創作者有發表的舞台,也為藝術愛好者提出另一些不同的創作風貌。當時以公開徵件及推薦方式,遴選出陳明才、李宜全、蔡佩芬、朱友意、盧建昌、彭賢祥、劉時棟以及鄢繼嬪等八位藝術家。這些當年的「新人」如今在藝術表現上也都已有各自的一片天空。「堅持是經營當代畫廊必備的特質;延續是經營當代畫廊必備的精神」,惟有在不斷的堅持與延續的時間中才可以累積厚度,也才能累積出份量,藝術家必須經得起時間與空間的檢驗,而畫廊更是如此。七週年的同時,臻品推出「堅持與延續——當代藝術收藏展」將七年來臻品所收藏的許多台灣當代藝術的作品及少部份海外華人的創作同步展陳,也趁此機會回顧了臻品走過的歷程軌跡。自九六年開始,臻品即與北中南的畫廊同業陸續策劃專題性展覽,並以北中南三地作巡迴或同步展出。如「女味一甲子」專題研究展便是由台北龍門畫廊、誠品畫廊、台中臻品藝術中心以及台南新生態藝術環境共同策劃、同步展出,為六○年代以降的女性藝術創作提出一個專題探討,在展覽中可以一窺不同時代下女性藝術創作形式表現的異同。九七年新人展開始並成為每年度的規劃,九八年臻品則首次與台南藝術學院造型研究所畢業生合作展出,分別展出張秉正、彭賢祥、潘娉玉、許嘉容等四位創作者作品,此後臻品也成為藝術學院爭相尋求的展出空間。放大視野,歷久彌新在以往的週年慶展時,臻品的焦點多放在台灣當代藝術的佼佼者,九八年則推出「拓——海外華人當代藝術展」,期望將關心的視野延伸出去,關心那些海外的華裔創作者,他們或許不是在台灣成長,但卻與台灣藝術圈及藝術市場有著密切的關連。這些擬定展出的海外華人藝術家名單,企圖澄清近幾年來對台灣美術史的狹隘詮釋,也期望探討海外華人在面對祖國及居住國的文化悲情下不同藝術主體與自我主體的困境。九八年台北雙年展首度邀請外籍策展人入主,期望藉此朝向國際藝術展演邁進,由日籍策展人南條史生策劃的「欲望場域」展引起國內許多的討論。其中邀請日本女藝術家草間彌生風格獨特的作品展出,也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的目光。九九年,臻品在因緣際會下與代理草間作品的日本MoMA畫廊合作,並聯合台北皇冠藝文中心一同舉行草間彌生個展,展覽期間每日吸引大批藝術愛好者觀賞,成為一場既叫好也叫座的展出。這一年,也是台灣遭逢巨變的一年,九二一大地震,為國內帶來了許多傷害,而大環境的衝擊,對各行各業影響皆遠,藝術產業亦然。僅以畫廊為例,檔期無法順利推展,更遑論業績會出現什麼奇蹟。但臻品依然堅持辦展,只是在傳媒的部份以低調處理。慶幸的是,在這一次的浩劫中並沒有太大的損失。九週年,臻品推出「歷玖彌新——台灣美術進化觀」旨在呈現臻品九年來的經驗並在新世紀來臨時,開創美術新精神。基於多年來對台灣美術生態的觀察,希望藉著策劃此展,呈現六○至八○年代活躍於國際舞台的台灣美術前輩們的創作,同時介紹出九○年代的後起之秀。志同者眾,生機無限二○○○年,臻品也將邁入第十一個年頭,八月間將推出的十週年慶展以「經過存在」為名,表現出重視過程大於成果的心情。十年的過程,絕對是長時間的經驗與累積,有的時候,僅觀諸結果是不足以判斷過程的曲折與艱辛,因此臻品將同時邀請藝術家的手稿與創作參展,以完整呈現藝術家從創意產生到作品完成的路徑,也藉此諭示創作的過程大於等於完成作品的觀念,同理於一個推動當代藝術的畫廊亦然。十年的時間裡,台灣藝術市場生態也隨著大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產生消長,臻品在其中亦經歷了種種高低起伏。許許多多的台灣創作者在這裡被推上藝術舞台,而曾經陪伴著成長的年輕藝術家,如今也多是國內當代藝術的中堅分子。雖然在初初進入藝術市場時,即體會到成功的滋味,但在遭逢困阻時臻品並沒有輕易轉向或退出,而是堅持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用心耕耘,在現實的市場環境中,實非易事。更可喜的是,相同的例子決不止臻品一家,這也正是國內當代藝術在並非市場主流的環境中,仍能時時顯現旺盛生機的一股重要力量。備註:相關資料由臻品藝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