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5
發願成才 建築界「行動菩薩」助學有成
新聞剪影|看雜誌 撰文:謝子
每天清晨5點半是陳函萱的起床時間,她要趕在8點前趕到實習工地,雖然才18歲,但已經很有想法,「十年後的我,應該是老闆吧。」
從豐原高商轉學到東勢高工的林佳宜樣貌秀氣,但她明白自己的興趣並不在商科,因為加入體制外課程,產生對建築、設計的興趣,希望未來能走上建築或設計之路。
個性活潑的池健榮原本一心想學美髮技藝,但因私校學費太貴,母親要他改念夜間部,那雙摸著鑿刀的手,仍綁著學習美髮的夢想。
孫皓宇國中就讀技藝班,對建築並不陌生,他喜歡木工,每天都很開心來工地實習,他希望能一直從事這個行業。
升學不見得是唯一的路,翻開史籍,漢朝大將霍去病16歲銜命保衛皇帝,18歲外出征伐匈奴;詩仙李白15歲觀奇書,詩賦更勝西漢詞賦家司馬相如;屢試不第的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寫出綜合性科學技術經典名著《天工開物》。
高點木業董事長謝鎗達(右四)帶領的東勢高工「裝潢人力培育專班」團隊。 龔安妮/攝影
「發願成才」培育計畫推手張麗莉
東勢高工「裝潢人力培育專班」是中部業界熟悉的「發願成才」培育計畫,台中豪宅建商龍寶建設董事長張麗莉為主要發起人之一。她與幾位同業對人才斷層感到憂心,因此共同設計這套課程。
為了找尋適合的業師,張麗莉動用所有人脈,剛開始,因為她的熱誠與執著,有許多業師相挺,但當進入工地實習,難題來了。就學生而言,首度脫離學校,開始面對職場的高標準;對業師而言,邊工作邊帶學生、幫忙修正,工作進度落後不少,只能靠業主體諒。教學相長,態度積極向上的學生頗慰師懷;漫不經心的學生也嚇到不少業師,陸續退出。
苦於尋覓合適的業師外,張麗莉不忘呼籲政府,給予投入教育的業師證照與獎勵,讓技職教育更健全,產業才能繼續茁壯成長,台灣亦可生生不息。
東勢高工「裝潢人力培育專班」課程內容
品格課程:要求不准遲到。
生活美學教育:包括攝影、插花、茶道、品茗等。
太鼓:涵養精神,並培養團體關係。
每月舉辦大師講座:邀請台灣大企業家與文藝界人士分享心得。高一皆在學校上課,高二、高三則到工地實習。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究竟,十幾歲的青少年需要甚麼?
東勢高工「裝潢人力培育專班」今年招收第三屆學生,有學生降轉進入該班。 謝子
由台中建築界組成的「台灣行動菩薩助學協會」,原以資助貧困家庭孩童的學費為主,三年前因建築人才凋零,與東勢高工合作開設「裝潢人力培育專班」,第一屆學生已經接受三年訓練,略有小成。意外的是,這套課程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自信,開啟技職教育另一種可能性。
東勢高工的「裝潢人力培育專班」屬於體制外課程,但又與一般的建教合作不同,學生必須從品格開始培育,加上人文、美學等課程,為期一年,才能進入工地實習。
此外,專班每月舉辦大師講座,檯面上的成功企業家,如麗明營造董事長吳春山、台中豪宅建商陳志聲、知名書法家周良敦等,與孩子面對面自述奮鬥過程與種種艱辛,讓他們看到功夫的積累非一朝一夕。
國立東勢高工實習處主任呂家清,深為行動菩薩協會的付出感動。他表示,東勢是山城,許多家庭希望孩子白天能去工作、貼補家用,晚上再上課;文憑,乃一紙奢侈品。但這些孩子深受課程吸引,堅持了下來。
這套依照成功者標準所打造的課程,包括了應對進退、生活細節的要求,並加入茶道、花藝、水墨等美學課程,打開眼界的孩子從此願意堅持下去。
「這比我之前白天上學、晚上打工,還輕鬆咧!」陳函萱一直在課業、打工間奔忙,她現在最開心的是,自己是家人裝潢的諮詢顧問,角色吃重。
池健榮很喜歡跟師傅聊天,學到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他總在8點開工前就抵達現場,晚上上完課,回到家已是半夜11點。他笑說,比別人辛苦點沒關係,反正生活一直都不輕鬆,不願放棄的原因是「課程改變了我」。
愛上美勞課的林佳宜一直不知道「興趣」就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上了高一的美學課,她才知道,原來這些小玩意也能是一門學問。
孫皓宇一點也不覺得苦,只覺得貼木皮挺費勁。當初,大咧咧的他來到工地,看到師傅嚴謹的做事態度,好希望自己也能加入職人,「現在我會收拾房間,整齊多了。」
在一旁觀察許久的呂家清表示,學生上完一年課程,改變都很大,氣質明顯與眾不同,「也是因為多了很多關愛吧!」他自己也深受影響,更用心去了解學生的需求。協會的體制外課程,讓他們找到了人生的亮光。
東勢高工的「裝潢人力培育專班」與一般建教合作不同,學生必須從品格開始培育,加上人文、美學等課程,為期一年,才能進入工地實習。 龔安妮
如是我聞 人生何恃
十五、六歲的孩子已略具判斷事物的能力,又對世界充滿探索的好奇,也是在這個年紀,才彎得下身段學功夫。但是,他們對未來的選擇好難。
詳賀公司董事長蔡清福擔憂人才凋零,因此全力支持「發願成才」計畫。他認為雖然學生常犯錯,損失在所難免,但敏捷勤快不偷懶,瑕不掩瑜。工地並不是輕鬆的工作,師傅會叮嚀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態度要再積極、心思要再細密;休息時,師傅就像朋友一樣,與他們談論人生的難題、感情問題等等。聽著師傅的人生經歷,讀著他們臉上的喜怒哀樂,孩子也對未來有更多的體悟。
目前「裝潢人力培育專班」第一屆學生面臨了升學或就業的選擇,老師勸他們一定要唸大學,也有人表明繼續留在工地,多數則尚在考慮中。
在台灣求發展,的確需要一張大學文憑,但上了大學,高中三年所學就必須暫告一段落。這對於孩子來說,確實是艱難的選擇。
藍光之父、諾貝爾得主中村修二(Nakamura Shūji)指出,人生最菁華的學習時間就在15至25歲間,每個人都想擠進知名大學不一定是好的教育政策。從孩子的表現看來,我們應當期許,台灣行動菩薩助學協會的這套課程能作為技職教育的範本,讓台灣的技職教育往理論、實務、美學並重的方向發展。
教育是條漫長的路,青春卻無法等待,唯有默默祝福這群孩子擁有想要的未來。